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活动反思>《“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08 13:27:59 毅霖 活动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精选16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整理”活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精选16篇)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1

  《我会整理》是主题《做个好孩子并不难》中的一个数学活动,我想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能够养成有条理地收拾、整理物品,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第一环节,认识各种物品,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我通过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豆豆家里东西很多,摆放的也很乱,都有些什么东西,引起幼儿的兴趣。再通过出示各种物品的图片,让幼儿说出物品的名称及他们的用处。接着我引导幼儿说出豆豆家很乱,豆豆不会整理,想请我们班的小能手帮忙整理,孩子兴趣都很浓厚,都积极说应该怎样摆放。

  第二环节,学习给物品分类和设计标志。我请孩子们给物品分类,将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个盒子里面,并说说这些物品都有什么用处。孩子们都很能干,将吃的、用的、穿的分别放入了三个盒子里。可豆豆不知道哪个盒子装得是什么?于是。我就请孩子们做一回小小设计师,在盒子上设计一个标志,让豆豆一看就知道里面装得是什么,孩子们都很厉害,比如盒子里装得是吃的东西他们就想到了画一些零食、画一个嘴巴,穿得就画了一些衣服。

  第三环节,练习《我会整理》,巩固分类。我首先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黏贴纸上的物品,让幼儿更好的去放入每间房间。出示茶壶时,孩子们都说应该放入厨房,我问:“贴哪里更合适呢?”观察仔细的孩子马上说“放在煤气灶上”。接着,我请几个幼儿来示范,加深对孩子们的印象,等会自己操作起来也会更简单。“哇,宝贝们都很厉害,老师这里每人有一份黏贴纸,现在想请你们来帮忙整理一下,你们愿意吗?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你每贴一个黏贴纸都要说它的同处。”孩子们都非常愿意帮助整理。由于,我做了引导示范,也请个别孩子上来示范操作,孩子们自己操作时正确率都很高,只有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有点困难,几个能干的'孩子及时过去帮助他们。

  第四环节,检查与点评。我请孩子们根据黑板上的作业本范例,检查自己的本子,然后和组上的小朋友互相检查,孩子都检查的很仔细。

  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以后不管在家、在幼儿园都会养成有条理地收拾、整理物品,用完归还至原处的好习惯。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2

  此次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整理”。小到自己的铅笔盒、书包。大到班级的物品、桌椅摆放等等。最主要还是告诉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整理”活动的开展,正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之余,还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班级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

  比如我在教学生整理书包的时候发现,许多二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整理”的意识,而且“整理”活动对于他们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说说书包里该放些什么。

  第二部分动手实践,指导方法。

  第三部分是学习整理书包方法,展示整理的好的同学的书包。

  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开展,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对整理书包非常感兴趣的。需要日后不断的督促和练习,方能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活动不足

  1、在孩子们整理书包时,没有很好的给他们归类,有些同学还特别的迷茫,还不知道该怎么整理。

  2、在课上也没有让更多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书包,也没能让同学在互相欣赏中了解书包的作用,我只是请了个别同学来介绍自己的`书包。

  3、在学生自己整理书包时,也没有给学生讲明自书包有很多夹层,具体怎么来把自己的书包归类,也没有讲清楚。

  4、如果我能在课上给孩子们第一次给书包分类,再次强调物品的分类,那孩子们可能还会更加记住每天应怎样整理书包,会对这次活动更加感兴趣的。

  我认为“整理”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整理书包、文具盒,更多的是方方面面的约束与规则,比如还包括自己的着装、言行等等方面,无时无刻都要我们去“整理”,此次活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把它当做一项长期的活动去开展,学生才能受益终身。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习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习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习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习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习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习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习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习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习。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4

  这节整理复习课我将两个单元的内容合二为一,对乘法知识进行一次梳理,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乘法知识体系,巩固对乘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应用。

  1.讲练结合,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练习课,内容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想、自做、自讲、自论。如红花有8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6倍。黄花有多少朵?先是学生自己思考,独立完成,然后上台解答,自己讲解方法,如有疑问可以自由进行交流,最后集体订正。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互相交流、讨论、讲解,每个学生都是那么的认真、积极,似乎比老师问、讲兴趣更高。在没有太大难度的练习题中,一直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学的主动、积极。就连学困生也很主动地进行参与。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九九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进行解决简单问题的练习。在练习中,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既可以及时的纠正一些口诀不对的学生,还可以帮助学困生讲解题意,这样使学困生得到帮助,也使优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中,我还重点培养优生的讲题能力,引导优生如何利用实践操作帮助学困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解决关于倍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为课堂节约了时间,使老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困生。

  由于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一次整理复习,所以设计上并没有出现太大难度的题型,使得优生有点浪费时间。在以后练习课中,不仅要考虑到学困生的能力,还要考虑到优生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有大的收获。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5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就知识而言,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如何使已学过的知识仍然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既让学生有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又不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简单重复的活动。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对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整理,掌握整理的方法,发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间的规律。

  (2)通过整理活动,培养学生回顾知识的意识和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

  (3)通过整理活动,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的再创造。这节课从一开始探索整理方法时,就为学生打开了创造的大门,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表内乘法整理的经验,探讨整理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整理的时候,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同时,借助发现规律让学生相互交流。

  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数学问题”到“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在实践中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6

  学习完《圆柱与圆锥》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体积时忘乘三分之一;不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针对此情况,我设计了《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一课。课前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课堂上,我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通过表格、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交流、讨论、合作、练习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反思本节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3、练习设计是非常重要,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7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内容包括整十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和解决问题等内容。孩子们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是本单元乘法学习的最直接的认知基础。上了整理与复习课,感受挺多的,有得有失,现作以下反思:

  一、情景激趣,贯穿课堂

  复习课不像新授课那样能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这节计算复习课的教学对象又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如果用纯粹的先理后练的复习方法似乎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执教老师使用边理边练的复习方法,并设计了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有趣的情境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实我觉得课堂上也是如此。执教老师在复习课开始之前,就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小火车》中的动画形象小蓝和小绿、小红,并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夺得大汽笛”的'情境,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整节课的课堂氛围也能很好地被调动。接着我把这教学情境贯穿起来,以“解锁—翻越大山--亮灯”为主线展开分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个情境的连续性,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更大了,整节课都在愉悦中度过。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这就是本节课收到较好效果的关键。

  二、及时小结,提高效率

  小结也是课堂重要的环节之一。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数学课堂小结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内容起到总结重点、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加深记忆。及时的课堂小结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在本节课中,老师注重让学生小结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在口算练习后,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一定只有这几个0?两位数乘两位的积是几位数?”这两个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口算的准确性。在练习笔算后,老师又让学生说说在笔算乘法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笔算中减少了各种错误。在解决问题的练习后,及时小结各种算法各有所长,并没有优劣之分,让学生懂得在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时,就要灵活选择最合适的算法。而在课的最后,让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收获与不足,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三、指导方法,提高能力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复习课上也不例外。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的全过程,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独立归纳整理知识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这节课中,执教老师“手把手”地指引学生打开书回顾学习过的知识点,弄清本单元分了几小节,每小节几个例题,在每个例题中学习了什么,一边看书一边填写知识结构图。使本单元知识在学生脑中逐步形成网络。并用直观生动的课件和网络介绍了用大括号表示的知识结构图、树形知识结构图等多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学生觉得整理知识是一件新鲜有趣的事,并初步学习了整理复习知识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回顾整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感觉有很多细节处理不到位。例如由于时间的关系,某些题目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能深入进去,学生的思维更开拓。又如课堂中未能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展示,还是“话太多”等。我想,数学复习课就像一片需要开垦的地,只要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复习课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充满活力。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8

  我接到上课任务,并看了教材后,自己心里很没有底,不知道该怎样上复习课。因为复习课不像新授课,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不像新授课能体现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而复习课都是旧知,而且知识点多,要进行系统整理,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这些,最主要的是如何体现导、学、议、练的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做到让学生自主整理,这的确有难度。为此特地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如何上复习课。最后我的理解是复习课至少要到达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回顾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自主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我认为的难点就在第三点,毕竟学生自主整理建构的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总复习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总复习单元中内容,将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面积集中进行复习。这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最基本的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是分册、分散出现,由于受遗忘规律的制约,很多成了沉默的知识,要激活这些知识,就需要再次的`认知。因此,通过复习,系统梳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本节课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经过集体备课后,整个课的流程大体定下来了。首先是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然后是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就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最后是综合运用练习。进行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形式就是用卡片摆。因为用卡片摆可以随时进行调整,摆的位置本身就能说明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用的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如果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结构图出来,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一次不一定就能画对,而且费时。当然学生也不能一次性就摆对,但教师可以适合点拨,学生随时进行调整。如:学生摆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为什么这样摆?学生摆错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那应该摆在什么地方等等。总之要将摆的位置与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将学生的自主整理与教师的点拨结合起来。这个过程是师生动态交互的过程。

  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就发现一个问题,时间不够,最后练习的量比较少。在回顾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整理知识体系时花了较多的时间,学生在回答公式推导过程时不善于完整、准确的表达,在求周长、面积时计算花了一些时间。于是进行了以下改动,一是面积公式的推导用课件进行演示,学生的回答配合课件直观的演示便于学生回顾和理解公式;二是做一做的练习只列式不计算。三是考虑把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复习与知识网络结构的整理两个步骤合为一步,这样可以节约一些时间,但对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对学生也更有难度了。

  后面的试讲就是先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进行整合构建,效果比综合在一起就好多了。在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要理解公式中每一个字母的意义,而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只需说用什么推导出什么就可以了。对计算公式的理解是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回顾各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像一个机器的某一部分,而建构知识结构就像把各个部分组装起来一样。我们得把各部分做好后才能进行组装。经过历次磨课,我体会到:复习课并不是旧知的简单回顾,它有不同于新授课的目标,复习课一样要立足于学生,一样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整堂课上下来,我感觉到这节课仍然有很多问题:

  ①教师的语速太快,有的学生思维跟不上。

  ②教学环节控制不好,对于整体环节的把握有待改进。不能关注全体学生,控制课堂的能力有待改进,教学经验不足。

  ③老师的话说得太多。放不开让学生自主。总是担心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放不开手,所以还是显得有些罗嗦。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有些话不严谨或不敢说。

  以上都是需要我注意改正的地方,以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9

  《图形与位置》的整理与复习是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旨在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确定位置的多种方法。通过解决问题体会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整理复习。

  本节课,一个现实情境,不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而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回顾整理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突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解决问题中优化知识结构。

  除了在回顾整理旧知环节我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回忆与整理外,在实践应用,整体提高环节,我也精心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些题目不但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注重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实际性联系,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很有用,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10

  一、学生体会成功

  为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前学生设计了一张复习题,这张题卡既起到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又达到了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的目的。这里教师是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是把学生作为一个研究者来看待。这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这是一节复习课。顾老师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理、弄清它的来胧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让学生去自我构建知识的网络图。先由学生自己对该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展示后再通过师生的共同评价修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完善认知机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比只由教师讲解学得主动、理解深刻。

  三、温故而知新

  复习课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顾老师注重了知识间的联系。把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习,有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节课在数量关系的认识上正是想突破这点。在小学阶段计数量关系往往只注重了数量关系间的相等关系,其实数量关系间的不等与相等是两种亲系。

  这节课使我感受很深。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在明确复习课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于课的始终,并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和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11

  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主要是所要整理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重新编码,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几点:

  1.注重孩子们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对本单元内容精心整理,使学生们在回忆、归纳、整理中重建知识结构,即复习了知识内容,又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2.创设一定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数学的润滑剂,同时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前提。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调动一切非智力的因素,特别是复习课,学生面对的是已经的知识,容易失去兴趣,觉得枯燥。在这节课中,我以“小试牛刀——“大显身手——能力冲浪“为主线,采用“抢答、估算找错、填空、解决问题、能力冲浪”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照顾到了不同的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整理提升的目的。

  3.注重对孩子进行适时的鼓励。

  在整节课中,面对不同孩子的表现,对孩子们进行及时的鼓励。“别紧张,你能说好的”;“今天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你把字放大了,希望你作业本上的字也放大一些,哪就更好了”;“这么细小的问题你都注意到了,我相信在计算中你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通过这样的鼓励,孩子们的信心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但是,在教学中叶存在着不足:第一由于时间的关系,某些题只能点到为止,如果能深入进去,学生的思维更开拓。二是仍有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不够。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12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原先老教材是将分类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放在一年级上册的准备课里,教材新编订后,把它调整到了一年级下册,而且将分类与整理放在一起,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收集、整理并呈现分类结果,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这样就与统计密切联系在一起,为后面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作好铺垫。

  课的开始是以重阳节孩子们看望老人进行导入,既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又渗透了德育教育。接着在将气球进行分类的环节,我没有去框住孩子的思维,有些孩子是按颜色分的,而有些孩子是按形状分的,这样也遵循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气球进行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分类结果表示出来,锻炼了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有些孩子是用图的形式来表示,而有些孩子是用类似表格的形式来表示,两者各有所长,前者直观、形象,后者简洁、清晰。在比较哪种形状气球多,哪种形状气球数量少的过程中,渗透了数学里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一一对应。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也结合了一年级孩子的一些性格特征,加入了一个小游戏环节。

  考虑到一年级的孩子更好动,专注力也更差等特点,在中间加入游戏环节可以让孩子适当的放松,让后面的学习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同时,一年级孩子还处于好奇心非常强、玩心也特别重的。过程,增添一个小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在游戏开始前,我就故意请出一个孩子来,让下面单独的那个孩子找不到搭档。这样让孩子们体会这个游戏是两个两个一起玩,也就是一个对应一个,渗透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最后将歌词改写成“一一对应好朋友”,让学生在脑海里知道有一一对应这么一种关系,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接下来继续回到课堂中如何整理气球才能一眼看出哪种多哪种少的问题,有了前面游戏的基础,在这一环节,可能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就能够想到要一一对应的摆放了,当然肯定也有一些孩子想不到。最后用纸盖住气球,依次空出每种形状气球的第一个、第二个……采用说“哆唻咪”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了这一环节的铺垫,后面在按颜色摆的过程中,孩子们很快就能想到是一一对应的.摆放,这样看起来更美观,也方便比较,同时与后面的统计图结合在一起。

  在新授部分完成后,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个”和“一类”的区别,我拿出了绿色葫芦形气球和粉色兔子形气球让孩子摆一摆,同时修改对应的表格。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拓展,让孩子能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应用自如。后面的练习环节主要是检测和巩固孩子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布置的回家作业:让孩子回家整理自己的书桌。将课内体验延伸到课外,也让孩子体会到数学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本质。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13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统计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其次,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在自己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填写统计表的格式,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猜测推理的能力。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学生要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出统计表。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我精心创设情境,鼓励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展开讨论,做出分析,进行交流。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填写。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独自完成学习活动。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14

  对一节复习课而言,归纳的全面与否,直接影响着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与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相关的问题,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但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又各不相同。所以,仅仅记住计算公式是不行的。必须要能够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才能合理、正确地解决问题。本节课对立体图形及其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和复习,突出了对图形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含义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与师生互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特点、每个面的面积计算、表面积的含义、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体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复习,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此外,课堂上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课时既整理和复习了小学阶段所学立体图形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存在问题:

  1、不能忽视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感知,从中获取知识。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甚至改变教法,及时反思,总结,研究,探讨自己的成熟之路,让教师和学生一块成长。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15

  本节课,在以帮助淘气收拾房间为主题所设计的一系列分类活动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感知分类,体验分类,应用分类,切身体验到不同标准下分类的多样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帮助淘气整理房间、帮老师把水果蔬菜进行分类,到观察超市等生活中的物品如何分类,都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体验将物品分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引导学生整理玩具、文具、服装鞋帽这个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这对学生们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有帮助。引导学生学中用,用中学,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3、在课堂中我多次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在具体实施起来却不是很理想,该如何去引导学生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如何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分类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学好分类对学生后续认识数,发现数的特征,认识图形的特征以及正确认识统计图都有重要的迁移作用。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不宜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也不宜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分类的含义,而应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明白分类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的过程中,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 16

  在我们学校的微格课展示活动中,我选择的课题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这节课是通过让学生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整理,在比较、分类、排列、整理的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经历了简单的整理过程,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课的导入,我设置了一个“找书“的情景,使孩子们初步感知分类及分类的作用。接着带着孩子们一起来看课件展示的气球,问: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结果,分别以颜色和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小组合作利用气球卡片尝试分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分类和计数的结果清楚地表示出来。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然后请小组展示。之后教学进行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反思这节课,感觉自己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在气球分类环节中,设计的问题缺少深度。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多,什么形状的气球最少?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介绍象形统计图这个概念,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摆,这样摆有什么好处。让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无结构到有结构,学生们就更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

  2、有效控制课堂中的放和收。学生利用气球卡片分类的活动是开放的,小组成员如何配合完成分类整理,如何把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都需要在教师引导下来完成,即收的过程,使学生自主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

  3、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板书还是必不可少的。

  今后,努力做到:精心备课,注意课堂生成,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同组课老师多交流,使课堂成为是老师、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舞台。

【“整理”活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班整理书包活动反思(精选10篇)12-19

司马光教学反思整理6篇05-18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整理5篇05-18

内务整理活动方案03-14

大班整理活动教案03-18

尺子的测量活动反思_测量教学活动反思11-23

美术活动教学反思05-12

幼儿教学活动反思05-24

幼儿教学活动与反思05-24